EN

大栅栏药店李伯阳:毫厘之间的匠心传承

  • 2025-05-30

在同仁堂的药香里,有一种坚守穿越时光。同仁堂传统手工泛制水丸“一人一方,单方特制”的制作工艺是根据中医处方特殊的制作要求,经过“调配、粉碎、起模、过筛、成型、盖面、烘干、包装”等流程,通过“推、拉、揉、闯、摔”等几种手法,多次加入适量药粉及水等制作而成,满足了患者个性化用药需求。

 李伯阳是大栅栏药店加工部水丸组组长,也是东城区级非遗项目同仁堂手工泛制水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也是同仁堂唯一一位90后非遗传承人。

少年筑梦,淬火成钢

20岁那年,还是“愣头青”的李伯阳在药店加工部的“师选徒”活动中,被师傅展示出的传统制作技艺深深吸引。那翻飞的竹匾、灵动的手法,在他眼里满是魅力。“这工作挺有意思的”,一句简单的话语,开启了他的匠心之路。凭借身高臂长的体格优势,再加上领悟力强,加工师傅们都觉得这是一颗“好苗子”,就这样,20岁的  李伯阳开始跟随赵桂华师傅学习传统手工泛制水丸制作技艺。说起学艺的艰辛,他笑着摊开布满老茧的手说“竹匾磨破手掌,竹坯扎进手里都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腰都直不起来。”“但越是难,越觉得这门手艺有挑战、有价值”正是这份不服输的劲儿,让他很快就将整套工序熟稔于心,赢得了师傅的认可。

最让人动容的是2019年的“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彼时手部骨折尚未痊愈的李伯阳,硬是带着体内的钢钉钢板站上战场。“说不疼是假的,但想到这不仅是比赛,更是传承的责任,咬咬牙也就坚持了”,最终他以决赛第一名的成绩诠释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匠人精神。

深耕技艺,创新突破

李伯阳从不畏惧难题,遇到不好制作的处方,他主动请缨,请教师傅、与师兄弟探讨,反复调整手法,直至难题攻克。那些曾令人头疼的“难点”,在他的钻研下,渐渐化作个人技艺的“亮点”。

曾经有一个处方里都是药味单一、毫无粘性的药材,他也没有放弃说:“做不了”。经过反复进行尝试,最终用稀糊作粘合剂,成功完成制剂。“看到患者拿到药时的安心,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李伯阳的“盲打6克100粒”绝技令人惊叹,无需称重设备,仅凭借手捻、眼看便能精准把控起模用粉量,在不称重的情况下完成每百克粒重6克的成品,这是岁月沉淀的深厚功底,更是对技艺极致追求的见证。

在滑石包衣工艺上,他同样实现了重大突破。针对传统工艺需两到三遍才能成型的弊端,李伯阳反复钻研,最终成功实现滑石上衣一次成型。这一改良不仅节省了时间,成品更加光亮美观,还改善了辅料增重的弊端,更易于患者吸收。

2020年,广安门医院胰腺疾病研究课题组慕名而来,李伯阳作为主要制作人,对加工成品的质量严格把关,带领团队沟通协作,“临床实验用的药,必须做到分毫不差。”他要求每次加工后留下样品备份,以便和下一次制作前进行外观、规格、质量上的把控。至今,他已为广安门医院课题组完成6次共34份的水丸制剂,助力中医中药临床的研究,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薪火相传,匠心永续

“手艺想要传下去,光靠一个人不行。”李伯阳深知“师带徒”在培养年轻一代匠人中的重要性。在带徒弟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手法要稳,力道要匀,每个细节都关乎药效。”遇到徒弟操作失误,他也会握着徒弟的手一点点调整:“别着急,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在他的细心教导下,部门内的年轻人迅速成长,让“泛制水丸”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李伯阳积极参与社会媒体采访拍摄和现场手工制作水丸展示活动。他在镜头前讲述老字号故事,展示传统技艺,他认为非遗技艺不该被束之高阁,要让更多人看到它的魅力。

从青涩学徒到非遗传承人,李伯阳用了十二年光阴在毫厘之间雕琢匠心。他手中翻飞的不仅是竹匾药粉,更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对创新突破的执着,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担当。